有回和姐妹們喝下午茶,聊到電影的話題,我在我那法國學電影的死黨面前大膽地說出:「我覺得90年代的香港電影相當不錯,有進軍國際的水準。」她露出不太認同的表情,我突然來上幾句周星馳電影裡的台詞,大夥間尷尬的氣氛就被化解了,我想這點稍為能說服我那位藝術家朋友,香港90年代那個電影的亂世中,造就出很多真的能讓人認同的電影視野。
我終究沒有成為周星馳的影迷。
儘管很多周星馳電影的經典對白,我都能如數家珍,他的很多電影,我甚至願意花錢到電影院看,也願意收藏他的DVD,不過我還是與周星馳有著某種無法拉近的距離,不像我突然又被李連杰電到,願意為他在BBS護航、為他在部落格發花痴(笑)。
那個距離是什麼,我很難形容,用一個比較奇怪的比喻,就是像我相當喜歡木村拓哉的連續劇,也認同他的演技實力,可是就是無法疼愛他。
有一點共同點,可能就是,個人特色過於強烈的表演風格。
有個人特色絕對是個好事情,不過回想起來,我每每回想周星馳的電影,似乎沒有一個特別突兀的角色可以成為他的代名詞。
舉個例來說,在周星馳「九品芝麻官」中有一個反派角色叫"常威",這個角色已經壞到取代他原來的名字成為註冊商標,我昨天遇到一位常威迷,說這個演員的本名"鄒兆龍"我還有些遲疑,不過那位朋友一說是常威,我就知道他是誰了(笑)。
除了周星馳沒有一個可以讓它成為註冊商標的角色外,還有一個原因,讓我無法對周星馳產生某種共鳴。
周星馳電影的經典對白已經成為某種電影文化的指標了,他的電影的確夠讓我在我的藝術家朋友面前不至於顯得我的膚淺與遜色。(不過我真的是個挺膚淺的觀眾是不爭的事實啦,但若能用這個例子說服藝術家,那也表示周星馳電影的成功。)但就因為這些經典對白的流行,我對於某些網友喜歡引用這些對白損人、酸人感到十分厭惡。
我在另外的部落格說過一個理論,影迷連帶也是代表著偶像的形象,影迷的水平讓人無法苟同,雖然或許與偶像沒有關係,不過卻很容易連帶讓人對那個人喜歡的偶像產生負面的影響。
以前我有一群男性朋友都很喜歡周星馳的電影,不過這些傢伙素行不良,我與他們很早就絕交了,雖然他們帶給我的某些影響還是會存在,像是無法討厭看周星馳電影的習慣,不過,拜他們和一直以來遇到的某些網友所賜,即使我有某些運用對白的能力,我也不想跟著那樣的人起舞表露,更不希望認識任何周星馳的FANS,真是可怕的後遺症啊。
因為在流行文化中成為某種指標,人們盲從流行的結果,似乎沒有人敢看見周星馳本身的劣勢,我其實還蠻希望周星馳有一天帶給我一個完全不同以往的角色,讓我忘了周星馳本身的色彩,也希望忘記喜歡他的粉絲們帶給他的負面形象,如此,我與周星馳那段遺憾的距離才能更加拉近吧。
當然路過的星迷恐怕會說,他的影迷不差我這個人(笑),我提出的觀點也不過是反思一下,某種文化流行的盲點罷了,我喜歡周星馳的電影,但總是留下那段無法言喻的遺憾,那距離是什麼,在我自己的部落格,我總希望可以提出來思考一下。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