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嘗試著帶小外甥體驗他出生以來第一次的電影,看了一部企鵝電影"快樂腳",不過坦白說,這是個讓我覺得是個很不快樂的電影。
也或許是小外甥的年紀還太小,畢盡他還不滿三歲,他在電影特效在高速的聲光音響刺激下所產生的反應是....「我要胡(回)家!」
這電影嚇到他了!
其實站在一個大人的立場,這是部很無聊的特效卡通,賣弄著技術和音樂劇的形式,試圖吸引有小孩子的大人帶孩子進去觀賞。可是陪著小孩看的大人大概都跟我一樣,覺得這部片太無聊了,要訴說的重點沒有很明確,反而被太過複雜的歌舞場面讓整個故事變得很凌亂,而讓大人們覺得無聊得要命。
至於小孩子,除了我家的小外甥,還有現場家長帶著孩子進進出出的情況看來,孩子們也覺得除了企鵝,好像沒有什麼東西讓他們坐在電影院裡的元素了,甚至還有像我家小外甥看到猙獰的海獅追逐著企鵝,大螢幕裡高速特效,他嚇得直說:「我要胡家(回家)」的情況!
此外,明明是個很普級,訴求對象是兒童的電影,但是卻在電影放映前,一直播著限制級暴力電影的預告,我家外甥看到之後,就說:「我要胡(回)家!」
我常覺得台灣的社會有著很詭異的齊頭式平等現象,台灣的兒童必須閱聽成人社會下的文化產物,而大人需要很刺激的需求,卻被粗糙的法令限制在一個很不自由的文化環境中,造成很多特別需要的人都相當不方便,無法經由明確的分類,選擇正確的平台觀看。
舉例來說,像是日本對於漫畫雜誌的分類就讓人覺得敬佩,他們明確的把各種年齡、族群的需求的漫畫分類出來,並且在不同的市場販賣,每個族群都能夠買到個人需求的東西。那樣比台灣用一些"妨害風化"的法令,壓抑特殊族群的需求來得有效力多了。
再者,站在一個創作者的角度,對於不同的人所需求的視角,這也是很需要去深思的。有時,我會覺得台灣有許多媒體提供者會犯的毛病,就是太過於以自己角度去提供資訊,無法站在閱覽者的立場去看待提供的東西,像是以小孩為訴求的作品,要怎麼讓孩子們的視角去看這個世界,如果訴說的就是要孩子快樂的電影,那麼對於醜惡那一面,是不是要稍微加以掩飾呢?在訴求對象為小孩的電影前面播放這限制級暴力電影,這樣對於保護兒童的成長環境有什麼樣的作用呢?
或許看了一部爛電影,知道了小孩子所需要是什麼樣的東西,這也算一種收穫吧!(笑)
0 留言